标 题 | 延安市宝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 ||||
索 引 号 | BT/2016-1598 | 发文机关 | bt365手机客户端 | 发布日期 | 2016-08-29 |
发文字号 | 来 源 | bt365手机客户端 | 成文日期 | 2016-08-29 |
延安市宝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延安市bt365手机客户端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主动适应新常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5
第三节 发展定位................................... 7
第四节 总体要求................................... 8
第二章 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 构建空间开发新格局.... 13
第一节 产业布局.................................. 13
第二节 新型城镇布局............................... 14
第三章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 做强现代服务业............................. 15
第二节 做精新型工业............................... 18
第三节 做优现代农业............................... 20
第四章 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新型城镇体系..... 23
第一节 提升中心城区品位........................... 24
第二节 推进新区东区建设........................... 24
第三节 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 25
第四节 提升社区发展水平........................... 25
第五节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26
第五章 着力推动民生事业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27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7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8
第三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8
第四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29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0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0
第七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1
第八节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 32
第六章 着力推动治理模式创新 建设社会治理体系..... 33
第一节 推进依法治区............................... 33
第二节 推进政治民主建设........................... 34
第三节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34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5
第五节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36
第七章 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体系..... 37
第一节 牢筑生态安全屏障........................... 37
第二节 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37
第三节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 38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9
第八章 强化设施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40
第一节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40
第二节 加强电力设施建设........................... 40
第三节 加强给排水与水利设施建设................... 41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1
第五节 加强应急设施建设........................... 42
第九章 创新驱动发展 激发宝塔活力................ 42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42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45
第三节 积极营造“双创”氛围....................... 46
第十章 汇聚发展动力 保障规划实施................ 47
第一节 组织保障.................................. 47
第二节 资金保障.................................. 47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加快建设“富裕宝塔、美丽宝塔、幸福宝塔”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主要是转变发展理念,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阐明目标任务,引导全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宝塔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十二五”时期,按照中省市总体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适应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复杂局面与深刻变革,科学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服务市区、振兴宝塔、产业转型、富民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为我区“十三五”期间实现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269.4亿元,年均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2015年完成14.38亿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320.8亿元,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完成112亿元,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分别达到34023元、10485元,年均增长13%、15.7%。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6:45:49调整为5:41:54。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效益稳步提升,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形成以能源产业为主导,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跟进的良好格局,规上非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8%。商贸物流、文化生态旅游、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9.2%。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41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9倍。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10.9万亩、治沟造地6.6万亩,实施节水灌溉6万亩,建成人畜安全饮水156处,解决了6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境内延延高速、延志吴高速顺利通车,蒙华铁路(宝塔段)全面开工,延安新机场加快建设;新增通村公路395公里;水利、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城乡统筹深入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投入资金117.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倍,年均增长47%,城镇体系基本形成,6个省市重点镇城镇化人口比例达到46.4%,建成区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45%提高到65%。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城乡联动发展,促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41万亩,退耕还林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39.5%增加到43.1%。城乡绿化水平大幅提升,完成村庄社区绿化161个,新增绿地面积1488亩,道路绿化里程751.6公里,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整治力度,烟煤等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82天。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学前毛入园率达到92%,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国家级陕北文化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再掀新热潮。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市级示范机构1所,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6所,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7%,城乡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一联四化”和“一岗双助”工作。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精准扶贫扎实开展,累计帮扶5.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经济总量偏小。“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在陕西省25个区中仅位列第15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第一方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三五”期间,发展经济、实现追赶超越仍然是我区的第一要务。
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扩张潜力有限,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有待提升。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油主沉浮”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次产业之间、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产业融合发展仍需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财源建设缺乏新的增长点,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在全省25个区中仅居第23位,规模和比重均偏小。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房地产和批发零售领域,在工业、金融、保险、交通、通信、城建、环保、科技等领域涉足较少。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利润低、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三五”期间,亟需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提高非公有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社会治理任务艰巨。我区地处延安市区,区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卫生、治安、城市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责任,随着城区人口增加,硬性支出不断增大,保民生、保稳定、保运转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物业管理、劳动就业、安全生产、涉法涉诉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社会综合治理形势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任务艰巨。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限,生产道路、水利灌溉、防灾减灾等建设滞后,农业生产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现有工业园区的水、电、路、气、网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工业承载能力不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相对滞后,难以保障日益增加的环境需求。“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仍任重道远。
专业人才短缺。受自身人才培养能力所限,现有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软硬环境制约,难以吸引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医疗等专业性紧缺人才。“十三五”时期,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仍是我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世界能源市场持续低迷,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已成大势所趋。我区作为资源依赖型城市,亟需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
从全国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增长红利正在消失。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制度红利。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优化配置各类要素,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全省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全省上下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省上支持陕北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示范区,坚持能源和非能工业并重,加快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发挥好能源化工优势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红色旅游、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产业。这既赋予了我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使命和重托,也为我区追赶超越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从全市看,传统工业化红利衰减,石油等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风险挑战增多;市上凸显“两高一新一深”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业,积极构建“大延安”城市格局,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着力打造“四区两点两高地”。我区作为“大延安”的主要支点,可借此机遇,积极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从全区看,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但我区可依托区位与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宝塔”品牌、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借势补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发展。全区上下谋事成事、创业兴业、勇于赶超的认识和行动,将汇聚起发展的强劲动力。
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追赶超越仍是基本战略,创新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我区要坚持顺势借力,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不断迈向中高端,开拓发展新境界,实现追赶超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立足延安市战略定位,依托“大延安”主要支点,坚持借势补位发展,倾力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发展辐射中心。
经济强区。做强现代服务业、做精新型工业、做优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使我区经济总量继续领跑全市,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文化名区。围绕国家级陕北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打造“大陕北”文化品牌,大力培育文艺创作群体、文化龙头企业等文化创作与传播主体,创作文艺精品,积极发展红色文化、黄土风情和生态旅游,将我区建成红色文化旅游首选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区。
红色基因传承区。守望红色文化,打造精神高地,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使我区成为全国红色教育首选地、红色基因的重要传承区。
社会治理创新区。推进依法治区和政治民主建设,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平安、和谐、幸福的西北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区。
生态建设示范区。牢筑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天蓝、山青、水绿的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是第一要务,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通过传承延安精神提升政治文明,通过发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通过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塔实践新篇章!
坚持创新发展,实现追赶超越。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新贯穿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容发展,实现追赶超越。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坚持树立服务延安就是发展宝塔的理念,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市区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撑社会事业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宝塔。
坚持开放发展,释放发展活力。加快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在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切实促进教育、医养均衡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力推进精准脱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民众,使广大民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市区联动,城乡同步,借势补位,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势力。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效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有效破解城乡一体化难题;着力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公共服务均等化难题;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建设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有效破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题;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生态文明体系,有效破解资源环境承载难题。
紧密围绕上位规划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新型城镇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大提升”,建设富裕宝塔、美丽宝塔、幸福宝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二五”末的5:41:54调整为“十三五”末的5:36:59,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经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三级城镇体系日趋完善,重点镇和新型社区服务功能优化提升,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人口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6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养老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到2016年底,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逐渐完善,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安全体系明显加强,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以上。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相衔接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日益完善,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居民生活质量增长点。单位GDP能耗降低13.5%,森林覆盖率达到5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完成延安市下达任务,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90天以上。
表1-1 宝塔区“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类别 |
指 标 名 称 |
2015年 |
2020年计划 |
属性 |
|||
绝对值 |
增长率(%)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 |
||||
经济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69.4 |
6 |
360 |
7.5 |
预期性 |
|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103.38 |
0.4 |
5 |
预期性 |
|||
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14.38 |
9 |
7 |
预期性 |
|||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20.8 |
6 |
【 】 |
15 |
预期性 |
||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12 |
10.6 |
160 |
8 |
预期性 |
||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 |
104 |
约束性 |
||||
创新驱动 |
6.科技进步贡献率(%) |
40 |
51 |
预期性 |
|||
7.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
1.1 |
1.5 |
预期性 |
||||
提质增效 |
8.规上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率(%) |
32 |
-5 |
40 |
4.5 |
预期性 |
|
9.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
39.2 |
45 |
预期性 |
||||
10.服务业增加值增率(%) |
7.9 |
11 |
预期性 |
||||
1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率(%) |
26 |
20 |
预期性 |
||||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率(%) |
9 |
10 |
预期性 |
||||
13.信息化指数(%) |
80 |
预期性 |
|||||
14.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 |
1200 |
11 |
1500 |
5 |
预期性 |
||
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 |
70 |
预期性 |
||||
16.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1 |
4.2 |
约束性 |
||||
民生福祉 |
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023 |
8.5 |
10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0485 |
10 |
12 |
预期性 |
|||
18.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8 |
100 |
预期性 |
||||
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12 |
预期性 |
||||
20.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张) |
2.6 |
4.6 |
预期性 |
||||
21.社会安全指数(%) |
75 |
80 |
预期性 |
||||
生态文明 |
22.耕地保有面积(万亩) |
67 |
70 |
约束性 |
|||
23.森林覆盖率(%) |
45 |
50 |
约束性 |
||||
2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3.38 |
【13.5】 |
约束性 |
||||
25.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 |
化学需氧量* |
【4.5】 |
约束性 |
||||
氨氮* |
【5】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5】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5】 |
约束性 |
|||||
26.城区优良空气天数(天) |
282 |
290 |
约束性 |
注:1.生产总值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表示五年累计数。
3.带*约束性指标,以市上最终下达的指标为准。
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数据为老口径统计。
按照《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区属于省级重点开发区。因此,我区将坚持推进“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完善新型城镇布局,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文化旅游业:“一中心七板块”。“一中心”指延安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业。“七板块”指河庄坪圣地河谷文化旅游板块,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井家湾乡村旅游发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体验板块,重点发展以大生产运动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业,带动南川绿色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甘谷驿中国古驿站休闲度假部落园板块,重点发展古驿站、古代军事文化旅游业,带动现代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发展;蟠龙青化砭战役军事体验板块,重点发展军事体验旅游,带动传统村落、现代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发展;冯庄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围绕冯庄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知青文化旅游;万花城郊休闲度假旅游板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观光、特色农家乐、木兰文化等乡村旅游;张新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板块,重点发展水上游乐、生态开心农庄、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
商贸物流业:“一核四商圈”。“一核”指延安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汽车服务等。“四商圈”分别指以李渠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枣园大华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南泥湾农副产品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和以碾庄汽车产业园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
“一区三园”。“一区”指新区东区方塔新兴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工业、临空产业、信息产业等。“三园”分别指川口建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建材等产业;青化砭能源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河庄坪农副产品销售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销售加工等。
“三带多园”。“三带”指南川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柳林山地苹果示范园区、临镇苹果示范园区、农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临镇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东北川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川口山地苹果示范园区、甘谷驿顾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丰富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李渠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西北川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枣园温家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万花苗木花卉示范园区。
“一心两轴”。“一心”是指延安中心城区,包括宝塔街道办、桥沟街道办、南市街道办、凤凰街道办、枣园街道办,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两轴”指沿包西铁路、210国道形成的南北向城镇轴,重点建设姚店镇、甘谷驿镇、青化砭镇和康庄社区、蟠龙社区、川口社区;沿303省道形成的东西向城镇轴,重点建设河庄坪镇、南泥湾镇、临镇镇和麻洞川社区。
坚持将创新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推进专业化分工、链条化配套、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积极支持推进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做强现代服务业、做精新型工业、做优现代农业,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新区北区和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资源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将做强现代服务业作为资源型区域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带动金融业、中介和咨询业、科技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综合服务水平,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性现代服务辐射中心。
按照“一中心七板块”的产业布局,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做强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围绕中心城区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外围乡镇发展黄土风情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大旅游”产业格局。重点打造枣园民俗游、冯庄乡村游、南泥湾体验游、甘谷驿古镇游和万花生态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依托中心城区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建设蟠龙青化砭战役旅游景区、河庄坪圣地河谷文化旅游园区等,保护开发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毛岸英学农基地等;依托生态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丰富川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南泥湾旅游开发项目、张新庄生态农业休闲园区,打造庙沟、井家湾、石村、康庄、万花、碾庄等乡村旅游节点;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黄土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甘谷驿古镇文化旅游区、万花山木兰文化风情园、石村耕读文化传统村落;依托“一核四商圈”和延安1938特色街区,促进旅游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重点建设枣园陕北民俗特色街区建设改造、高峁湾休闲旅游一条街等项目;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积极发展红色培训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旅游龙头企业,提升现有旅游企业经营能力,整合完善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宝塔山、黄土地、南泥湾三大品牌,大力开发红色革命纪念品、民间文化艺术品、陕北小吃、陕北土特产等系列旅游商品,促进工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
按照“一核四商圈”的产业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商贸物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商业智能化、农村市场现代化、社区商业便利化。优化升级延安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积极打造以李渠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枣园大华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以南泥湾农副产品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和以碾庄汽车产业园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商圈。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乡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2-3个示范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推动生活废弃物、报废工程机械、工业边角废料等回收再利用。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共享全区物流信息资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亿元。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生产、生活各领域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创业就业等深度融合,促进我区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依托“中国延安大数据产业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重点打造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孵化园和枣园大华电子商务基地。推动大数据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阿里巴巴、京东、华商街等全国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来我区投资创业,在农村电子商务、社区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宝塔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推广“电商平台+企业”的“团延安”模式、“生产+加工+电商平台”的“峁圪垯”模式、“公司+协会+电商平台”的“爱心枣业”模式、“电商平台+运营中心+农村服务站”的“村掌柜”模式。打造众圆科技、延百集团、利源物流、峁圪垯等企业品牌。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网络信用管理等问题,加强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相关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管理。到2020年,全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65%以上,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使我区电子商务发展居于全省领先水平,力争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专栏1: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
按照“一区三园”的工业布局,加快工业供给侧改革,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非能工业。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按照“稳油、强煤、扩气,促转化”的基本思路,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条,加快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争取建设西北战略能源基地和国家石油储备库。加快青化砭能源化工产业园建设,促进油煤气综合利用和加工转化。同时,系统引进工业产业上下游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能源化工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油气采收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推进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原油产量稳定在120万吨左右,原煤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500万吨和15亿立方米。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在枣园、蟠龙、临镇等乡镇建设一批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促进我区能源结构调整。积极与中央企业、全国行业著名企业合作,加快光伏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动光伏与农业一体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积极与中央企业、全国行业著名企业合作,加快推进风电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区光伏达到300MW,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MW。
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培育壮大非能工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新区东区方塔新兴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工业、临空产业和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河庄坪农副产品销售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苹果、杂粮、蔬菜、肉蛋奶、果品等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能源产业生产需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逐渐增加零部件生产领域的业务规模,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走出去,加快川口建材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建材等产业产品。积极引导治平、龙腾等现有建材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各种废料的重复利用,发展新型材料。围绕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轻工制造业,鼓励引导企业大力开发旅游纪念产品、工艺美术品、酒店用品、陕北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工业,重点支持陕西长清易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超高分子防腐耐磨复合内衬油管、延安昱博陶粒砂有限公司的中低密度陶粒砂、陕西高功暖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超导瓷电采暖壁挂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卷烟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增加高端产品比例。到2020年,规上非能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
专栏2:新型工业重点工程
|
以“服务市区、富裕农民”为目标,建立品牌培育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有机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发展运行良好功能完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力争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万吨左右。
按照“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科技化渗透、多元化投入、规模化经营”的总要求,发展壮大苹果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市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园20万亩,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园10万亩,重点建设川口山地苹果示范园区、柳林山地苹果示范园区、临镇苹果示范园区,全面提高苹果示范园科学管理水平,推动苹果产业向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苹果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区、镇(乡)、村三级科技培训体系,实施苹果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指导员项目,加快适用型苹果技术成果的引进、创新和转化。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与苹果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品销售的线上线下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营造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全民参与的品牌建设氛围,塑造宝塔山地苹果区域品牌。到2020年,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40万吨,总产值达到20亿元。
按照提升温室菜、稳固弓棚菜、发展露地菜“三菜并举”的发展思路,推动蔬菜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型转变。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每年新增蔬菜面积3920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120亩、大弓棚800亩,发展露地菜3000亩。整合全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蔬菜生产销售管理机制。注重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着力打造宝塔蔬菜品牌。加快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提升农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做优枣园温家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拓展甘谷驿顾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丰富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围绕春秋两季育苗关键农时,全面开展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工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大蔬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蔬菜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1万亩,总产量达到31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
按照“龙头企业引领,养殖小区支撑,适度规模户补充”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良种化繁育、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和常态化防疫,建设智慧畜牧,推进以畜优果。推进畜牧产业园区化发展,重点建设临镇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李渠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形成以城区养殖生态圈和延壶特色养殖带为核心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全国有影响力的养殖龙头企业入驻我区,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推动肉类深加工和有机肥生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搭建畜牧业市场信息平台。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重点对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型、生态型养殖,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安全特色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跨越。到2020年,实现生猪饲养量22万头,鸡饲养量150万只,肉牛饲养量5万头,奶牛饲养量1000头,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
坚持水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水库、荒水、荒沟、荒滩和旧河道,发展现代特色水产业。大力发展健康水产、生态水产,严格管理鱼药、添加剂、饲料市场,禁止使用有残毒的鱼药和含激素的添加剂、饲料。积极推进水产业与蔬菜、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完善提升张新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园区。提高水资源环保意识,重视水产业水质监测,加强水污染管理。到2020年,水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
专栏3: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
按照“一心两轴”新型城镇布局,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区、镇(乡)、社区三级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区、做大重点镇、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做美乡村。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按照“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突显圣地氛围、展示古城风貌”的总要求,全力配合延安市推进城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品位。重点实施3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强综合管廊、慢行系统、立体停车场、优质教育、优质医疗等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区,既突显革命圣地形象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大力推进“2+1”三城联创,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积极推进城市扶贫工作,实现城区人口有工作、有房住、有医疗保障,增强城市居民幸福感。支持延安新区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现代新城。支持延安机场建设,促进临空产业发展。保护再现延安历史风貌,传承红色记忆,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以园区开发和运营为重点,以生活区和市民休闲度假区为补充,坚持“产城一体”规划、“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运营”服务的理念,着眼于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和综合服务,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立足于开发投资、建设管理、品牌营销、园区服务四种能力的系统培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新区东区方塔新兴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高端工业、临空产业、信息产业,全力做好东区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供暖、立体停车等生活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国家、省、市重点镇建设标准,加强重点镇建设,协同推进圣地河谷建设,将河庄坪镇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依托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姚店镇建设成为工业名镇;积极推进古驿站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将甘谷驿镇建设成为古驿站文化名镇;积极推进青化砭能源化工产业园建设,将青化砭镇建设成为物流名镇;积极促进南泥湾旅游景区与镇区融合发展,将南泥湾镇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名镇;立足固临古县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石村农耕文化和兰花花民俗文化等,将临镇镇建设成为农耕文化名镇。加大道路、绿地、学校、医院、文体中心、敬老院、居住小区、垃圾污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拉大镇域框架,优化服务功能。加大金融、商贸市场、园区等产业承载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人口及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以六个重点镇为示范,带动川口乡、蟠龙镇、李渠镇、麻洞川乡等乡镇发展。
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便于服务”的原则,选择交通条件便利、产业基础较好、有利于人口聚集的中心村,积极推行“多村一社区”和“一村一社区”模式,完善提升9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全力打造康庄社区、蟠龙社区、川口社区、麻洞川社区。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加快农村信息化,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推进居住集中化、设施城镇化、管理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改善紧密结合,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结合镇村综合改革、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编制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面推动小村并大村,重点打造枣园庙沟、青化砭赵家沟等15个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实施美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村庄环境净化、村庄生态绿化、村容村貌靓化创建评比工作,鼓励农村利用清洁能源,推动农村水厕革命,加强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美丽乡村产业支撑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以基层民主自治、农村普法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为重点,培育农村和谐文明新风尚。
专栏4:新型城镇建设重点工程
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入推进精准脱贫,着力构建城乡高位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区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构建“科技引领、人才强区、园区示范、产业富民”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围绕全省创新型区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示范、科技惠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开展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并建立企业数据库,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创新。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积极推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完善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到202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建成2个区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名进入全省前列。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扩大老城区优质教育规模,高标准发展北新区、东新区教育,全面落实13年免费教育,发展“大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和城区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提质增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所,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一类幼儿园3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大对48所薄弱中小学扶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加强高中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优质高中教育全覆盖。围绕教师队伍和重点专业建设,整合职业学校与延安教师进修学校资源,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引导职业学校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区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健全民办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加强与全国名校合作,开设远程视频共享课堂,享受全国优质教育。到2020年,建设11所智慧小学、8所智慧中学、4所智慧幼儿园,建成新区东区第一学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以建设健康宝塔为目标,坚持医养结合、医养一体,推进三医联动、医药分开、分级诊疗,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需求。深化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巩固和完善药品“三统一”、零差率销售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医保等信息资源共享和大健康数据库建设应用,鼓励发展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新的医疗形式。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妇幼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健康宝塔行动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新建一批综合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到2020年,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90%以上,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6张,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国家级陕北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打造“大陕北”文化品牌,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大力培育文艺创作群体、文化龙头企业等文化创作与传播主体。恢复和保护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毛岸英学农基地等文物资源,完善文化场馆设施,加强以图书馆、文化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重大题材的文艺创作活动,推出《兰花花》、《山丹丹》、陕北民歌等优秀作品,拍摄经典影视作品,打造《花木兰从军》等实景体验基地。健全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社区文化站室全覆盖,将我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区。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人口发展信息化建设,整合统计、公安、计生、民政等人口信息,建立互联互通的人口信息平台,全面提高人口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严厉打击暴力侵害、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加强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控,做好生命全周期优质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宝塔区中心敬老院、延安老年医疗保健康复养老、公寓综合服务中心、延安慈善医院、延安翠泉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医疗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和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员全覆盖。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建成延安慈善医院、延安老年医疗保健康复公寓综合服务中心、延安新区东区老年公寓、宝塔区中心敬老院,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农民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入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完善征地补偿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结构,建立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面向大众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就业。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全面脱贫”的思路,坚持保障兜底和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坚持农村脱贫与城市脱贫并重,推进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统筹抓好乡村整体建设、乡村饮水安全、乡村电力保障、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培训扶贫、卫生计生扶贫、乡村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主要工作。完善全区扶贫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科学分类,深化精准脱贫包村联户机制,开展针对性扶持。完善和落实扶贫机制,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11151户36412人。到2016年底,全区实现2170户4924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专栏5:社会事业建设重点工程
|
以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区为目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进依法治区和政治民主建设,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建设平安宝塔。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宣传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加快政法系统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健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有效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加强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序对接,疏导积怨,化解矛盾,减少对立和激化,努力形成便捷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
坚持和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进一步拓宽代表监督和民主协商渠道,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广“问题墙”等新型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推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和复议、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完善“市区联动,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一联四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实现社会治理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由运动式到常态化、由行政化管理向人性化服务、由政府一元化向各方参与协同化的转变。加强与延安市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中的沟通配合,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借势补位,联动发展。完善和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严格落实网格员持证上岗制度、一日双巡制度,建立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网格员队伍,形成分级考核、分类考核、量化考核并行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网格化服务管理优质高效运行。积极开展“一岗双助”、生命全程关爱“六送”活动等工作,推广“三个一”便民工作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人性化便民服务。推进党建工作进网格,党员担当先锋队,充分发挥网格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山丹丹青年志愿者、红袖章平安志愿者等为骨干,为居民在医疗、养老、劳动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务。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建设城市运行感知网络、大数据信息资源中心、“WIFI宝塔”、数字化城市指挥管理平台、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智慧社区,打造智慧宝塔。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政法基层阵地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社会面治安、城乡社区治安、危险物品和重点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等防控网络,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分析研判预警、实战指挥等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反恐反渗透处突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切实保障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实施食品药品、动物疫病、畜产品等全过程安全监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监督格局。积极构建宝塔、安塞、甘泉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安全治理一体化新格局,力争建成食药安全放心区。
加强饮用水、食品药品、卫生、自然灾害、网络、群体性事件等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市区协同的应急体制机制。提升非传统安全风险预警、防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构建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与国家、省、市相衔接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现代化监测、预测预警、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能力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急救助的政策制度,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志愿者、社会组织在灾害应急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加强救灾资源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开展多层次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及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以“2+1”三城联创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着力点,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实施植树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区林地面积增加到266.5万亩。强化治沟造地、淤地坝建设、湿地保护、水源涵养和地质灾害防治,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围绕“2+1”三城联创,全面开展新老城区、乡镇、社区、村庄、重要景区绿化美化工程。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达标。
坚持资源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面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学校、乡镇、社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39746公顷耕地保护红线和3107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837.63公顷之内。支持绿色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积极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加快高耗能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抑制建筑扬尘,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理处置设施及公厕建设,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创建安静的生活环境。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农膜残留等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建立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第三方运行。到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到202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0天以上,城区、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70%和5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80%,城区、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60%和3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以上,省级卫生村20个以上。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排放许可制。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各类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区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建设一批生态文化设施、生态科普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专栏6: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
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原则,统筹推进以交通、电力、水利、信息、应急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互联互通、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通道和枢纽建设并重,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并重,加快构建支撑全区、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借助蒙华铁路延安段、包西高速客运专线、太原—兰州铁路延安段、西安—延安高铁、延安—榆林动车等建设契机,打造以高铁客运专线为主的铁路综合枢纽。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立体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
统筹变电站建设和电网建设,结合国电宝塔供电公司的电网规划工作,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彻底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完善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科学预测用电总负荷及用电量较大区域,根据需求负荷合理设置变压站位置,规划新建一批33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完善电网主网架结构,实现低压改造全覆盖,强化城镇体系和重大能源化工项目电力保障能力。
统筹水资源管理,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城乡供水、重点水源、重要河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五大工程。推进孙台水库、楼坪水库、谢屯水库、九龙泉水库等水系工程建设,开发第二水源地。改造城乡基础水利设施,对区内现有供水水源、管网、水源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农村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行阶梯式水价、分质供水和中水回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统筹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加大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推动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应用。推进产业信息化工程,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与预警、工业生产、产品发布等环节中,改造提升能源、物流、文化旅游、苹果等传统产业。加快建设新区东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推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成宝塔区一站式救助信息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贫困人口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社会治安综合信息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
提升救援抢险防护、检测、破拆、通讯等应急装备水平,保障应急救援抢险能力。加强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完善应急物资、预警、道路交通、医疗救助、逃生通道等应急系统,确保对紧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抵御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加大中心城区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降低灾害发生所引起的次生灾害。
专栏7: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群众最期盼领域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问题着手,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全面推行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高政府效能。稳妥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权分工,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落实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为重点,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转让、拍卖、并购、投资参股、债权转股权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国有资本,妥善安置职工。基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加大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民间资本参与力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损坏赔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主要领导对自然资源损坏情况离任审计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损坏的责任终生追究制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范管理。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在线审批平台,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降低政府行政公务开支比例,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整合使用城建、农业、扶贫等各类资金,推进精准脱贫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贯彻落实中省税收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营改增、资源税等税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抓住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机遇,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扩大财政资金以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安排的比例,切实提高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加快区城投公司、房产公司、开发公司等融资平台资产整合和规范运营,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融资能力。通过PPP、EPC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切实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和培育民间融资机构,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途径。积极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农业贷款贴息制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广泛推行农民信用卡等惠民举措。建立健全投融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社会金融诚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深化供给侧改革。“十三五”期间,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石油开采设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去产能”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动能,着力提质增效。通过山体居民下山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以货币补偿方式安置居民、放宽保障房享受对象条件和城镇一体化发展与产业发展集聚人口等方式,逐步“去库存”房。鼓励企业发展直接融资,防范财务风险,实现工业行业“去杠杆”。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优化、“两化”融合、消除瓶颈、补齐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歼灭战的同时,发展精致生产,推动和扩大高质量工业品、绿色健康农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形态向更高级、结构更优化、分工更合理阶段迈进。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积极整合文化培训资源,做到培训结构与现有机构、培训对象与大众创业、培训内容与主导产业、培训人员与存量人力资源“四个结合”,实现订单式培训。
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强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领域交流合作,促进能源生产、运输与消费之间的协同共赢。创新跨区域性旅游合作模式,主动融入距离长、辐射面广、吸引力强的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引导和鼓励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销售服务网点,推动宝塔区山地苹果、黄土情土特产品、峁圪垯土特产品、南泥湾小杂粮、甘谷驿红薯、万花南瓜等特色产品走出去。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人文、投资、服务方面的深入合作,扩大宝塔国际影响力。
深化区域合作。创新对外开放新机制,大力支持中省企业在宝塔发展,推进宝塔知名企业走出去活动,深入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加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协调互动,促进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协作、生态保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动引领陕西南北大通道发展,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辐射范围。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养老等领域合作,造福区域民众。鼓励各部门组织团队到先进地区考察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双创氛围,大力发展专业众创空间,鼓励推进网络平台众创,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释放创业创新能量;广泛应用研发创意众包,加快推广知识技术众包,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众扶,鼓励倡导企业分享众扶,大力支持公众互助众扶,集聚创业创新合力;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施众筹,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稳定增长,提高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按照“空间+创投”模式,通过对孵化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激励大众创新创业,形成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要求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引擎作用,实施重大人才引培工程,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机制,实现区外引进一批、本土培养一批、柔性集聚一批、载体吸附一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加强党的领导,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规划从蓝图变成全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引领群众发展的能力。组建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负责研究决策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制订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相关政策;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项目的实施过程,监控项目建设质量,评估、验收项目建设成果;负责建立相关部门和个人实施规划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
加强财源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现有财源的发展壮大;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争取转移支付,抢抓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积极争取中省市精准扶贫补偿资金;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积极争取中省市棚户区改造资金;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创新投融资模式,稳步开放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全面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受信额度担保、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推动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市场化长期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与众筹网、大家投等国内优秀众筹平台以及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展开合作,引导风险资本支持产业发展。
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强化招商力度,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以招商引资、引智、引技为目标,依托大项目招商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实现精准招商。加大政府全部门招商力度,强化企业招商的主体地位,将政府引导招商与企业主体招商相结合,推动全方位招商。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上下游生产企业或产前产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全产业链招商。拓宽招商视野,积极争取全球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入驻宝塔,推进全球招商。
积极整合人力资源,用活现有人才,将现有人才“走出去”学习和专家“请进来”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现有人才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将现有人才安排在最适合其发挥优势的岗位,优化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引进紧缺人才,借助于人才招聘会、人才招聘网站等平台,积极引进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性紧缺人才;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展开合作交流,建立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完善激励机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健全人才绩效考核机制;在薪资福利、政治待遇、社会荣誉等方面给予优秀人才政策性支持,保障人才权利,提升人才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