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有一首回延安的诗,中学课本里有:“心口呀莫要这么激动地跳,灰尘呀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他当然激动,而且诗人的激动是真诚的,且不说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成千上万人的青春和热血都在这里,革命终于成功了,再回来看一看延安,往事点点滴滴,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展开,当然有无限的感慨,贺敬之是诗人,语言加了感情,是感性的实话。
叶帅回延安的时候,是1959年,在枣园参观当年的窑洞下来,碰到一个年轻的学生,是延安大学的,聊了起来,知道小伙子是南方人,就问,“延安生活习惯吗?吃得下小米饭,喝得下延河水吗?”真的不习惯,但能实话实说吗?小伙子考上大学前,听到的都是“延水甜、小米香”,想一想都能流口水,直到吃过了喝过了,才知道当年革命的滋味,不能吃苦是丢人的事,眼前这位老者挺和气的,也直率,但是也不好随便乱讲,所以他只好含糊地说:“可以吧。”
老者就讲:“我叫叶剑英,是广东人,到延安时,也不习惯,小米难咽,水也苦,说话也听不懂,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所以,小伙子,要讲真话嘛。”后来,师生们都知道叶剑英来了,就把叶帅围住,请他讲延安故事,他就讲:延安和陕北是刘志丹同志领导下建立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没有延安这块地方,党中央和毛主席长征过来,就没有个落脚点。这真是一句大实话。
1973年的时候,越南客人要来延安,周总理说:“我自己解放以后,一直也没有回过延安,也想去看看,当时周总理的癌症确诊了,病情他知道。把外宾安排在延安宾馆,总理就在一个小招待所住下来,睡木板床,其实是要和地方的同志见见面,了解情况,看如何把地方的工作搞好。当了解到老百姓在院子里几颗南瓜,苞谷也被铲了,总理严肃地说:“要阻止这种做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
那次吃饭,把省委的领导放在另一桌,总理跟地县的同志在一桌,跟他们讲: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问大家行不行?总理都病成那样,瘦成那样,多少事情要操心,能不行吗?当然行,服务员给每个人斟酒,碰完杯,总理又和每个同志握手,说,如果达不到目标,我还要来延安。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难处,所以总理提出的是愿望,是心里话。同志们的回答也是愿望。事实上,直到1990年,才实现粮食翻一番的目标。
那次回延安,周总理也去看了当年的窑洞,毛、朱、任、周,每个窑洞都挂了牌子,刘少奇的窑洞没有牌子,门口长满了野草,周总理就在草中,站了很久,后来就对纪念馆的领导讲:刘少奇的窑洞没有牌子,为什么不挂牌子?现在是现在,不能连历史也不要嘛。共产党人要尊重历史。
此后,总理及时安排北京市和中央的有关部委对口支援延安,帮助延安发展生产。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延安兴建了钢厂、卷烟厂、毛纺厂、丝绸厂、造纸厂、化肥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对改变延安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bt365手机客户端办公室 2004—2015 咨询电话:0911—2117306
办公地址:延安市bt365手机客户端大院后院七楼
邮箱:2903454168@qq.com
技术支持:西安荣天